新闻公告

上海九院整复外科神经纤维瘤病团队于《英国医学杂志》上 报道I型神经纤维瘤病罕见病例
日期:2024-12-16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神经纤维瘤病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3 IF = 93.6)上发表了关于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呼吸系统罕见表现的病例报道文章1。《英国医学杂志》(下称BMJ)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综合医学类期刊之一,代表着全球临床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1212aa.jpg

 

文章报告了一名53岁的女性NF1患者,除全身多发咖啡牛奶斑、雀斑、皮肤型神经纤维瘤及颌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等典型症状外,自7年前出现胸闷气促,近一年来逐渐加重,且出现活动后加重的进展表现。患者核磁共振(MRI)检查可见:T2加权序列上,右侧胸腔、左侧胸腔T9-T12水平见巨大腹膜后占位,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近肺组织受压,纵隔左偏。符合胸内脑脊膜膨出诊断。考虑到手术风险较大及预后未明,患者目前采取保守治疗措施1

该文展示了引起NF1患者呼吸系统症状的罕见病因:胸内脑脊膜膨出。胸内脑脊膜膨出是一种后纵隔囊性病变,其特征是冗余的脑膜(硬脑膜和蛛网膜,其中包含少量神经组织)膨胀通过脊髓孔,并被脑脊液填充。男性和女性患者受累程度相同,通常体积较小且无症状,且常发生在40至50岁之间。根据以往的文献回顾,NF1患者的呼吸症状可能由肺部受累(弥漫性肺病、肺动脉高压、肺癌)、纵隔受累(神经纤维瘤、纵隔脑脊膜膨出)或骨骼受累(胸椎局限性侧凸、后部椎体凹陷等)引起。在NF1患者呼吸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所有这些因素。此外,对于鉴别诊断手段而言,CT可根据其独特的影像学特征有效区分和诊断与肺部受累和骨骼受累相关的病因,而MRI对脑膜膨出的评估效果更好,并可与神经纤维瘤进行更准确的鉴别诊断。

通过该病例,文章期望提示临床医生在见到NF1患者表现出非典型的症状时,应该更全面地考虑患者受累可能,而不仅仅局限于肿瘤病因,同时也明确了MRI检查在NF1相关神经纤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作用。该病例报道作者为八年制博士生刘珺和王智超副教授

 

1212ab.jpg

整复外科神经纤维瘤研究团队合影

 

上海九院整复外科神经纤维瘤病研究团队,由李青峰教授领导、王智超副教授带领组建。近年来,团队通过临床诊疗经验积累,牵头撰写中国首个I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首个丛状神经纤维瘤全病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建立了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NF1生物样本库及患者队列,基于本队列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流行病学研究等已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Journal of Neurology等杂志。

此外,基于NF1-PN发病机制,李青峰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了靶向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药物临床试验,推动了多个NF1-PN的靶向药物在中国的研究发展及应用。2024年9月,李青峰教授和王智超副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神经纤维瘤病学术工作组,以“中国首个 I 型神经纤维瘤病-丛状神经纤维瘤靶向药物临床研究与适应症获批”的工作获评“2023年整形外科年度十大进展”,相关临床研究结果也于Neuro Oncology、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杂志发表。同时,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宝贵的临床资源,深入探究NF1-PN耐药机制,并进一步探究NF1-PN进展的分子机制,明确了多个与NF1-PN进展相关的生物学靶点,为靶向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已发表于Cancer letters、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等杂志。

     I型神经纤维瘤病是我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疾病之一,疾病表现复杂,致畸致残率高,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上海九院整复外科神经纤维瘤病团队致力于为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多学科MDT诊疗服务,与全国的同道一起为提高神经纤维瘤病的诊疗水平不断努力前行。

 

 

1.  原文详见:https://www.bmj.com/content/387/bmj-2024-081414

 

 

                 (通讯员:金奚佳)